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建立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为特征的产教融合体系,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的产教融合体系。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主动融入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努力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局面,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结构,特色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产教融合专业集群,强化特色优势,推动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 (三)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推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多元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合作关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 (一)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 1.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需求调结构,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有效调节人才培养结构,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2.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动态调整机制,科学预测学科专业在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面向交通运输、测绘与地理信息、城乡建设、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构建跨界、融合、互联的教育发展体系 3.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跨界、融合、协作、共赢”为宗旨,推广“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改革实践成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4.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支持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调整、需求预测、招生计划、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可行性论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让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各个环节。 5.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改革,把企业技术需求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需求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围绕产业需求开发实训课程,鼓励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通过校企、校校、校地多元合作,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6.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治理模式。依托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谋划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强产教融合行业学院的建设力度,完善行业学院管理的运行机制,筹建智能汽车学院、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学院等行业学院。构建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运行机制。 7.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个方面标准和要求进行联合制定,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和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合作。 8.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作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平台,培育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 9.联合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促进证书融通,鼓励学生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创业就业本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型人才。 10.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强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大力开展促进先进技术应用、贴近需求、形式多样的在岗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三)打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 11.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与我省“六个强省”紧密相关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科技研究,打通科技成果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链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12.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以产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行业性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继续加大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力度建设,筹建智能交通协同创新基地,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工业4.0智能制造教育实训基地和跨学科大数据处理中心,打造产品设计、实训教学、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六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格局。 (四)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13.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背景专任教师占比不低于60%。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14.引进或外聘兼职人才。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担任专兼职教师或指导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25%,完善师资队伍双向协同育人机制。 (五)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15.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龙江丝路带”、“六个强省”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公路工程建设、汽车检测服务、城镇规划设计、复合材料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科技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6.推动成果转化。通过校市合作、校区合作、校企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加快科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四、保障措施 17.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二级学院(系部)院长(主任)为成员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产教融合处,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各二级学院(系部)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全校切实形成校长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深入开展。 18.保障经费落实。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产教融合项目基金”,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建设经费实际需要,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19.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产教紧密结合、校企文化共融、教学生产共管、订单就业共担的“融入式”合作机制,形成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普遍共识,积极营造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20.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产教融合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价。各二级学院(系部)党政负责人是产教融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产教融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并将作为每年考核各二级学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