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巡礼之三】实施科技兴校战略 打造内涵发展新动力
我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巡礼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点击数:      【打印文章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大学的重要使命。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和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和“科技兴校”战略,坚持“人才、项目、基地、科技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着力凝练方向、搭建平台、打造团队、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确立和推动了“四大项目”、“五大突破”战略任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造了新动力。
  凝练方向,科研实力明显提升
  2006年以来,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和交通、测绘等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高层次科研立项实现新突破。学校以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争取高层次项目,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基金项目立项历史性突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合作单位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6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春晖计划”项目4项,主持省级项目140项。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和承担高层次项目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标志着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科研经费数额逐年增长。学校在服务交通、测绘等行业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项目研究和服务领域,在寒区公路养护、智慧城市建设、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光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2006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401项,科研经费总额1.4亿元。目前年度科研和服务经费达到近4000万元。
  ——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奖项42项、厅局级奖项103项。其中,我校作为第一合作单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完成的“先进中红外固体激光技术的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校于2013年启动校科学技术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累计评选奖励校科学技术奖42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3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578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436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1部。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获得授权专利881项,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学校创办的学术期刊《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学报》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期刊”称号,《测绘工程》连续两届获全国优秀测绘期刊奖。学术期刊规模不断扩大,编辑质量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提升。
  优化结构,特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学校以龙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为需求,按照“调整结构、扬优扶新、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突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国防科技学科专业优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了学科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主干的工科、适当的理科和管理学科、必要的文科”的学科专业布局,
  ——坚持需求导向,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构建了特色学科体系。2006年和2007年,学校分别获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并于2010年通过了“十一五”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学校以这两个学科为基础,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将其拓展为涵盖7个二级学科的“交通运输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并申报成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对“十一五”10个校级重点学科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又遴选确定了15个“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强化了学科内涵建设。
  ——以部省共建为牵动,打造国防特色学科,提高了服务国防科技发展的能力。2014年12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黑龙江省政府“部省共建”高校。通过部省共建,积极争取在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上给予学校重点扶持,在国防科研项目及成果申报、产学研基地、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给予学校政策倾斜,使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形成军用民用融合的学科体系。2016年,学校通过了黑龙江省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委员会审查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国防学科特色进一步凸显,服务国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造团队,学术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省级以上专家、学者为引领,以博士等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
  学校遴选了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58人,享受和被授予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省级层面的专家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25人。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带头人+团队+项目”的管理模式,组建了11个科技创新团队。2009年、2012年,学校分别启动了博士科研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遴选博士科研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8项,资助研究经费达到569万元。通过团队建设和拔尖人才成长的相互促进,学校的学术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加大投入,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拓展
  学校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院校紧密联合,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着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织遴选了9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了11个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和省高校科研基地为引领,以校级科研基地为基础的科研平台建设体系。
  ——三个实验研发中心被确定为“高教强省”建设项目。2006年以来,学校 “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空间地理信息综合实验室、汽车运用与智能交通技术实验室、寒区道路工程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寒地公路施工及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被确定为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了省级、省高校科研基地零的突破。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寒区公路养护中心被确定为“高教强省”建设项目,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成功获批设立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申报的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正交通监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立项。两个工作站整合了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与测量工程公司、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华正交通监理公司的创新资源,为提升相关学科的科技水平和发展空间搭建了平台,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新突破。
  完善机制,学术创新环境得到优化
  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运行和激励机制,释放了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培育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理念,营造了包容并蓄、宽松和谐、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潜能。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学科队伍建设与导师队伍培育的意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了科研工作和学科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提升了管理效能,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设立了“明德讲堂”和“求真论坛”两个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从不同视角开展全校性的学术交流活动。2006年以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学术讲座420余场,学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同时,学校还承办了“亚洲语言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青年计算机大会”等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学科领域的研讨交流,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开拓了学术视野。
  创新模式,研究生培养试点与联合培养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积极探索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为学校独立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积累了经验。
  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长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现已有163名硕士研究生通过我校联合培养,获得了硕士学位。201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9所试点院校之一,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双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标准及评价体系的试点建设工作。学校选派25名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先后有47名教师被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顾过去,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科研建设环境,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展望未来,站在学校发展建设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为学校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造内生动力和新的引擎。

上一篇:【工作巡礼之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篇:【工作巡礼之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http://www.museualvocodaserr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