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与体系建设
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形成制度汇编,主要文件包括:关于教学组织管理的规定,关于教学检查的暂行规定,关于编制教学计划的规定,编写教学笔记细则,考务管理职能调整实施方案,系属课程考务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考场纪律及考试违纪处分的规定,命题、监考、评卷规则,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办法,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选修课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教学档案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实验室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研室工作条例,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关于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的实施办法,教材建设工作条例,关于任课教师任课资格的暂行规定,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专业建设工作条例,课程建设工作条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60条。
为了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建立了由教学决策、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确保措施更为有效,经过几年的教学运行实践,已确立了“三大体系,六项制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大体系”包括,一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①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②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③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二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院、系(部)、督导组构成三级监控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三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①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和各种教学检查,保持畅通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②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③专项评估监控——通过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毕业设计评估等,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六项制度”包括,一是听课制度——院领导、督导组、系(部)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度;二是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三是教师评学制度——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进行评估;四是教学检查制度——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等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及随机性抽查,掌握教学动态;五是新教师导师制度——全程跟踪新教师教学过程,不断促其提高教学质量;六是学生信息员制度——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及制度建设,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快速解决教学问题。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从人才培养全局出发处理好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等方面的关系,在各门课程设置上,从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将彼此内在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以及系列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起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工程科学基础项目、人文素质与社会知识项目、机械工程制图项目、机电传动与控制项目、计算机应用与开发项目、机械系统设计项目、机械制造技术项目、先进制造技术项目、机械系统自动化项目、工程机械应用项目、先进仪器设备应用与开发项目、工程素质教育项目等12个课程群。在全面开展课程(课程群)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核心主干课程的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建设,《机械原理》获评国家一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技术》4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还有4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组织教师编写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机械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该专业教师主编全国应用型本科机电类系列教材及其它教材2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