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探索、持续思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改革攻坚阶段破解难题、应对挑战、实现蓝图的系统思路框架。就此而言,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按照改革攻坚的内在逻辑予以把握。基于改革攻坚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鲜明的问题意识
问题倒逼改革。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明确其现实问题指向,这是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既定的战略目标。全面小康如能如期建成,则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多、挑战大、阻力强,比完成其他已经实现的阶段性目标难度要大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过系列阶段性发展目标。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江泽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十六大把这一目标概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邓小平“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江泽民新“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已由建设进入到必须建成阶段。但应看到,以前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均不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的难度相比。以前的改革发展,尽管有利益的阻力,但思想的阻力更明显,而今天的改革,不仅有思想的阻力,更是面临着强大的利益固化藩篱;以前粗放式的发展尚可持续,并且低的起点之上更易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现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以前的发展目标,主要限于经济领域,而今天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改革更具系统性,需要全面深化;以前很多的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现在新的问题仍在不断产生,问题盘根错节、新旧交错。
从战略角度考察,我们现在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处在反腐倡廉的关键时期;处于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一句话,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寻求系统的破解难题之道。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这种目标已定,问题与危机倒逼的情况下提出与形成的。
全面的思路和举措
建设小康、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均已提出过的执政理念与战略部署,就此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表明了执政党治国理政思路的延续性与继承性。然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点、重点与着力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全面”二字。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不比不发展时少,反而更多。不发展时主要是一个温饱问题,发展起来以后,人们的需求更多,各层次各领域的矛盾与问题也大量爆发。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分离、相对独立性不断增强,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在新的阶段,改革发展自然应具有全面性与统筹性。
“全面”不仅是就战略目标而言,全面小康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而且是就战略举措而言,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要全面。进而言之,“全面”不仅表明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系统性与广泛性,而且表明了战略举措的力度与深刻性。以前的改革之所以不全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于改革的一些核心性难题没有触及或触及不深,硬骨头啃不动,从而导致改革有盲区、有遗漏,无法有效全面推进。就此而言,强调“全面”也意味着当前的改革必须要啃硬骨头,要涉险滩,要具有真正的力度与深刻性。
严密的内在逻辑
作为针对改革难题的系统性思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其清晰的内在演进逻辑。对于这一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综合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基于中国改革攻坚的实际,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可作如下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实现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迎难而上,全面深化改革,除此以外,别无选择,更无退路;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任意而为,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改革的成果也必须通过法治来有效保障,整个改革过程要切实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以上三个全面要实现或落实,都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关键与政治保障。这是因为,做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党。如果不从严治党,就无法有效打破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既得利益群体所形成的强大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就无法全面深化,也无法建构统一公平的法治秩序。
按照这样一个内在逻辑不断整合、梳理乃至最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实际上是总书记思想系统化的过程。就是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基础上,其不间断、高频度的理论创新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愈益丰满完整的整体性理论框架。这种理论创新的高频率、深刻性乃至整体性逻辑框架的形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厚积薄发、深入思考的结果。
给力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然已经形成,破解改革难题的系统思路框架既然已经明确,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一战略布局有效落实,攻坚克难。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战略布局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要通过相关制度机制的健全完善,也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广大领导干部的有效担当作为。而在当前相关制度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广大领导干部的有效担当作为对于战略布局的落实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特别是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领导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按照这一要求统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以保证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