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统战部>> 理论学习>> 理论园地>>正文内容
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5日    点击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引领思想、创新党建、教师示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引领思想:信仰凝聚在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青年作为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理论热情、信仰认同、理想情怀,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公认的教育、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灵魂和主线,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领青年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融入课堂,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一步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丰富、内涵厚重,单独某一个学科的课程不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学校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在原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外,按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自选讲座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校各院系各专业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引领青年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功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价值追求。

融入成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向系统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逐步推进,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进的鲜明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先进文化弘扬传播的高地和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职责,承担着深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集中组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文化渊源、本质属性、科学内涵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学校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论坛,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融入阅读,通过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触摸经典”。经典书籍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承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精华,是被人们公认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思想文本。在对经典的敬畏、对历史的记忆中匡正价值判断、明确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历史思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普遍认同和践行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原则。学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通过“读史读经典”项目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互助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学习。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正在全国开展,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和践行典范进行科学、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解读,在青年学生中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创新党建:核心价值观嵌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引领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体察青年心、善解青年意,从顺乎青年需求、解除青年忧虑上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同频共振,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党员8144人,占全体学生的33.4%。学生党员大部分是90后一代,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使其更加个性化,更加富有创造力,也更加希望有独立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校党委在经济学院、信息学院、财政金融学院三个学院成立学生党总支,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学生党总支自行负责具体事务,将学生党员“重新组织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基层党建骨干队伍,又让学生基层党组织能够结合各自学科特点、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学校党委还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中,苏州校区中法学院成立旅法学生党支部,在法国学习的27名学生党员身在异国,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党支部成为同学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学校党委在部分学院探索成立二级关工委,以党校、党课、辅导员工作为阵地,建立学生党员与离退休老党员之间的联系,每年新生入校时举行座谈交流,在重大节日组织新党员代表向老党员献花致敬活动,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融入实际、融入生活,价值观才会发生作用,融入的程度,反映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学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启动“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全面构建新生党员教育模块,引导新生党员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起来,以新颖亲切、乐于参与的方式,依托新媒体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学生党员志愿实践服务常态化。通过开展“三亮三评比”活动,学生党员“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在宿舍、教室、班级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争做“学术实践先锋”、“品行道德先锋”、“志愿服务先锋”,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历练养成作用。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是当代大学生历练、养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增强真的学问、真的本事、真的情怀,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地点、学院、学生”全覆盖工作体系,即所有学院、全部类别的学生在全年各时段均可申请并开展社会实践。从2012年起,学校连续三年开展“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每年利用暑假派出数百支团队、数千名学生奔赴全国一百多个自然行政村,围绕农村教育、能源消费、养老、土地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民主开展问卷调查和田野观察,在实践中发出时代的“青年好声音”,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20147月,“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荣获北京高校20122013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教师示范:培育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筑梦人”

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领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筑牢青年的爱党爱国之心,用“青春梦”激发青年的成才报国之志,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学校近年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坚持师德为先,引导教师甘当人梯,以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师德是社会良心的重要标志,师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师德精神的灵魂,是为人师表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履行职责的规定》,把遵守师德规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环节管理过程,并作为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称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把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的浓厚氛围。

坚持教学为要,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是否受欢迎,关键看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给学生一种理论思维,一种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概念、原则和结论。不重视理论思辨,不愿接受“灌输式”的教学和宣传,是当下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学校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发挥独特优势,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找准课程资源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点,通过身边的动人故事、感人场景融入教学,唤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与价值追求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反思和探索形成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学生心底。

坚持实践为基,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广袤大地上廓清迷雾,抓住奋斗的关键。实践是价值观生成、发展和实现的根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固然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积累、体验与反思。通过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提升教师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氛围和素养,拓展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学校启动了“百名海归挂职计划”,两批60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被派往42个合作单位,分别以联合培博士后、挂职行政岗位、受聘经济学家或研究员等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党委利用本校设在陕西延安、河北正定的校史教育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党史、国史、校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与“实践”双向促进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基石。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走过革命岁月,始终追求真理,和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是人大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互通共融。今天,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正以“求人民之是,求社会之是,求国家和民族之是”的价值追求,引领更多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靳诺 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下一篇:新语境•新格局•新境界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