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站位强措施,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实施暖心工程结合起来,强化“四个聚焦”,切实将摆在桌上的“任务表”变成了师生满意的“成绩单”。
一是聚焦师生所想,解决师生“身边事”。学校党委通过全面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全员接种疫苗和核酸检测,构筑起师生健康安全屏障;通过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和教职工台账,精准及时帮扶,增强生活困难党员和教职工的归属感幸福感;通过完善职称评审条件,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通过邀请专业律师进行公益性法律咨询和讲解,引导师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简化流程、电子票据上线,提高工作效率,为师生提供多方位的财务服务;通过聚焦学生身边“小事情”,解决“大困难”,着力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成立伙委会,让学生参与饮食管理。为部分学生公寓卫生间贴玻璃膜,保证学生隐私安全。安装试衣镜、增加晾衣绳,满足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粉刷墙面,改造寝具、纱窗,改善学生居住环境;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安全文化主题宣讲活动,安装高清摄像头,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延长开馆时间、加强阅读推广、增加文献服务时时应答功能等形式,完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育人水平;通过制作安装高质量移动光电警示护栏,保障师生疫情期间通行安全。
二是聚焦师生所急,推出服务“新举措”。学校党委通过开展讲座研讨培训,加强新入职青年教师培养,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采购新服务器,对教务系统网站和选课应用程序进行更新升级,解决学生选课难问题;通过优化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退款流程,让学生早日收到退款;通过开设部长信箱、设立留言板块、开通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学生诉求反映机制;通过实施“坚持一条主线、构建四级联动机制、确立三方包保责任制、实施五项工程”的“1435”就业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8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0场,为3195名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精准服务,一次就业率达到87.57%;通过完善校史馆和工程文化博物馆预约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参观需求;通过优化报刊费和丧葬费报销领取流程,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便利;通过将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以爱心善举帮扶困难群体。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线上课业辅导、青春助老、美化社区及校园环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掀起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新热潮,在学史力行中播撒爱心、回馈社会。
三是聚焦师生所盼,改善条件“惠民生”。学校党委聚焦师生关注的“大事情”,通过开展校内政治巡察“回头看”全覆盖,约谈整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政治问题整改到位,并将典型做法汇编成册;着力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百大项目”—现代工程技术实验教学楼23397.9 ㎡,其中实习实验室面积18900㎡;开工建设大学生公寓(含发展服务中心),规划宿舍276间。将有效缓解校园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学生实习实验和住宿条件;通过一体化网络建设,实现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聚焦“党员之家”“职工之家”建设,开辟专门场地,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四是聚焦龙江所需,强化合作“开新局”。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化合作开新局。着力建设“龙建学院”“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运维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调局沈阳中心、省水利水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等大型行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一批产学研创用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与双鸭山市委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市道外区、牡丹江市、绥化市、海伦市等市(区)县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或人才工作站,构建校地合作发展平台,着力为龙江振兴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建立健全科创服务机制,使教师科研与龙江需求具有较高契合度。与交投集团、省公路勘察院、哈焊院、703所、哈工大等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签约10余项,提高了教师科研服务能力与水平。协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使教师科技创新活动更好服务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龙江发展;将22台大型设备纳入到省科技共享平台,对社会实施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助力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