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效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我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二、基本思路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水平课程资源和教学团队为目的,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开放、多元、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基本原则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一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并符合学校的实际,保持并发扬优势和特色,吸收先进经验并有所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二是要遵循充分论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三是要遵循专业特色、课程类别和性质、教学条件适宜的原则;四是鼓励跨专业、多课程协同,课程体系效能最大化的原则。
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目标
1. 更新教学观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切实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学产研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模式。
2. 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建立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师领衔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团队。坚持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教学研讨,增进教学经验交流。鼓励创建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团队。
3. 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国际实质等效”的、“动态、多元、弹性”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增加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建设数量;以精品课程为示范,完善课程建设的培育机制,建设一批能体现我校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4. 改革授课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授课方式方法改革的导向,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确立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实践、讨论、习题设计、成果展示等),探索开展基于项目、基于问题、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法并举的授课方法改革。
5.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性质推行多阶段、多类别(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结课考核等)的考核方式改革,采用答辩、口试、提交成果、实践操作、笔试等多元、动态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6.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课程评价和信息反馈要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以“注重过程的管理,保证全员的参与,追求持续的改进,基于事实的有效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对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各要素的有效分析,建立健全一个闭合循环、便捷可操作的课程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
7. 创新学习方式。鼓励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营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立体空间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申报
任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申请(附件1《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申请表》),由开课部门教学主管批准后,与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附件2《xx课程授课计划》)一并交教务处备案。
六、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评价
1. 教学过程(含考核过程)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申请表》执行。
2. 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组织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评价分为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体系。
1)督导评价依据《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附件3)执行,对初次评价为中等及以下时,可再次进行评价,最终给出督导评价分值A。
2)由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组织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立项课程面向同行教师开展公开课,由同行教师依据《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并计算出同行教师评价分值B。
3)学生评价体系(附件4《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生评价表》)具体要求如下:
① 参与评价的学生不少于授课对象的90%,否则无效;
② 在课程考核后由教务处组织学生评价工作;
③ 学生评价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④ 以学生评价有效票数计算出平均分值,即为学生评价分值C。
4)教务处在学期期末汇总督导评价分值A、同行教师评价分值B和学生评价分值C,计算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评定分值T,并将其换算为五级制分值。
3. 课程结课后,课程教学团队应对本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成果及不足研讨交流,形成分析总结报告,报教务处备案。
七、支持政策
1. 建立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激励机制。学校每学期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进行评定,组织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优秀课程校内公开课,推广改革成果,并对评定为优秀的课程在申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时给予政策倾斜。
2. 依据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评价结果,将该课程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时乘以1.1~1.5的教学改革系数。
3. 为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对评定为不合格的课程须进行整改,其教学工作量不进行折减。
教 务 处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
二〇一三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