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2011年6月12日头版)
这两年,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79所高校中颇为引人注目。
2009年,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两所试点单位之一,并承担了黑龙江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项目。2010年,学校被确定为我省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同一年,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地方院校,学校大胆改革,通过建立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特色之路。
坚持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
不贪大求全,而要追特求精。作为省属地方型院校,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要坚持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立足黑龙江,面向区域和交通、冶金等行业,辐射全国,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供应用型技术和智力支持。
统计数字表明,在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生源70%来自黑龙江,超过50%的毕业生在省内企业就业,就业率连续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已经成为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人才储备库。
在 “卓越计划”起步之时,该校就十分注重与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适应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需求,重点关注和培养龙江产业结构调整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超前培养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型后备人才。
“我们就是要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动摇,依托行业优势、突出特色,着力解决以往工程教育工程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实施好“卓越计划”,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副校长张洪田充满信心。
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在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施“3+1”模式,即一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年的时间在校学习,一年的时间要到企业参加学习,并在工程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为了配合“3+1”模式的开展,该校主动邀请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业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与人才培养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兼顾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又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生涯教育实现了“四年不断线”培养。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接地气’,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教务处长叶树江认为,建立以工程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解决以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卓越”,更是培养学生对待工程的态度。从今年3月份新学期开始,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了“工程导论课”,请校内骨干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解各工程专业的“前世今生”,旨在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知道“该学啥”、“能学啥”,以及作为工程师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土木工程导论课”让我在整体了解所学专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同时,还让我深深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该院2010级道桥专业(2)班于洋说:“这种专业启蒙课我们愿意听。”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武鹤说,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融入了“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使学生不仅了解如何做工程,还要使“工程师的道德”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被升华,从而孕育出更具工程素养、团队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卓越人才”。
将企业技术和文化引入校园
“‘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践中磨练真知。”早在2006年,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就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及威斯特(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卡特彼勒产品服务工程师的“宏图项目”协议。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输送了200多名合格的产品服务工程师,其中一些毕业生还升任分公司和部门经理,成为了业务骨干。
如今,在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日本丰田T-TEP技术培训项目、德国博世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江苏融盛集团产品服务工程师合作教育等5个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订单式培养”项目;与徕卡、通用电气、甲骨文公司等17个大公司的“校企共建实验室”项目;与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等170个国内省内公司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项目。
通过合作项目,学校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引入校园,将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引入课堂,并将学校的教育延伸到企业,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企业文化,还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生产环境,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形成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