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认真研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并初步形成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母语是学习的根基,是学习的第一工具。母语仿佛计算机的操作系统XP,在硬件保障下,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常常是受操作系统制约的。其他的知识、能力,如同计算机的其他软硬件,如office system 之类。一个人有坚强的体魄,坚韧毅力,较高的智商,能否成才,在相当程度上受其母语水平的制约。 母语对记忆、理解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认为,意义识记是记忆方法中最有效的,它比机械识记不仅易记住,且记得牢。古文中的典故,文章中的成语,不理解便很难记忆。母语是学生窥知绝大多数知识的窗口。
在研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实现《大学语文》的重要功能。大家认为应坚持开放与多元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讨,大家形成共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加强三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课外阅读。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在第一学期,而语文学习并非就此结束,大学四年应有一个视野开阔、有利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计划,为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阅读书目,延伸了课程的教学环节。
二是开辟第二课堂。由我系主办的“明德讲堂”,致力于向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改善思维、健全人格、丰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的平台,以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多次组织了学生参加明德讲堂,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为我校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人文系列讲座是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的延伸,讲座汇集了人文学科的强大优势,每一讲内容都是学者们长期积累和研究的成果,是我校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拓展思路、丰富知识、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发现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是拓展选修课。语文学习的视野要“大”,《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关乎“语言、文学”,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感悟,对人生自我、社会的哲学思考,还应文理相通。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同时,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和拓展。系列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对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加强人文思想的持续性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面对《大学语文》改革的新形势,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可以说,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少问题,也不仅是教学方法改进问题,而是培养人才方面的一系列观念问题。此外,面对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进一步思考《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