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的宏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办学水平;注重工程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倡导教、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工程一线一流人才。坚持贯穿工程思想的系统化培养目标,多维结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灵活融合的多样化培养方式,统一有序的人性化培养过程,弹性多元的制度化管理机制,科学规范的集成化质量标准,培养面向工程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坚持多维结合、双向融合、弹性多元、交叉渗透、规范集成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际化背景面向工程一线的工程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平台;以大工程的思想,建立新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模式;不断实现教学体系、内容的再优化再设计,构建面项工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用结合,推动工程教育文化教育;坚持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教育;坚持建设高素质双结构教师队伍,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形成与全国同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建设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特色专业。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向机械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原理,研究和解决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2.具有较强的机械工程一线技术组织和管理能力,能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
3.能在团队中担任组织和协助的角色,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4.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工程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械工程活动中履行相关责任。
5.通过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获得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多维结合、双向融合、弹性多元、交叉渗透、规范集成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际化背景面向工程一线的工程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平台;以大工程的思想,建立新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模式;不断实现教学体系、内容的再优化再设计,构建面项工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用结合,推动工程教育文化教育;坚持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教育;坚持建设高素质双结构教师队伍,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13553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系统”:以工程为引导,以知识获取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工程理论、工程思维、工程方法的系统化培养目标。
“三个统一”: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统一,知识传播与探讨研究统一,实践与创新统一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五个结合”:强调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工程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方式。
“五个融合”:强化知识学习与工程思维融合,科技创新与培养过程融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融合,学习与应用融合,个性与共性融合的人性化培养过程。
“三个重视”:重视主体服务,重视引导激励,重视质量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机制。
“一个突出”:突出能力标准的集成化质量评价体系。
五、建设措施与成效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伴随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装备制造业急需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机械类人才。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明确重点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及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广泛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和分析预测,依据学校的整体定位与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加大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渗透、融合、交叉,以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开发能力为总体目标,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实践、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完善“一个系统”、“三个统一”、“五个结合”、“五个融合”、“三个重视”、“一个突出”的“135531”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内容更新、资源整合、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平台+项目+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先后制定了2007版、2011版、2015版和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
2. 坚持整体优化,学思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构建能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建立包括一个基础平台、七个项目、二个方向模块,分三层次培养的“平台+项目+模块”1723理论教学体系。从社会、科技、行业发展需要和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重新进行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采用“平台+项目+模块”的体系构架,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不仅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基础,而且专业特点明显,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坚持学用结合,学用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层次教育思想,充分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建立起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实习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有机结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又融合交叉,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一条主线(平台),三层次培养、三个保障项目、五个应用模块构成的“1335”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设置足够的实践选修学分、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标准,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了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威斯特(中国)有限公司等校企联合培养体,创建了“订单式“、“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互聘,成立了企业冠名班“卡特班”和“宇通重工班”。 采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机制,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办学的空间和学生就业的渠道,提升了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结合生产实际的教学内容,更加推动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企业文化,带动了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工程教育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熟悉面向现代跨国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双结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坚持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内容融入生产实践,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践,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改革教学内容;通过推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团队为依托,以应用创新为主导,实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库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具有专业特色。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从整体上优化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比例,在保证学生共性培养的同时,突出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从人才培养全局出发处理好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等方面的关系,在各门课程设置上,从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将彼此内在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以及系列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起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机械工程科学基础项目、人文素质与社会知识项目、机械工程制图项目、机电传动与控制项目、计算机应用与开发项目、机械系统设计项目、机械制造技术项目、先进制造技术项目、机械系统自动化项目、工程机械应用项目、先进仪器设备应用与开发项目、工程素质教育项目等12个课程群。在全面开展课程(课程群)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核心主干课程的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建设,《机械原理》为国家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技术》4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还有4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组织教师编写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机械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该专业教师主编全国应用型本科机电类系列教材及其它教材40部。
6. 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环节是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教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实际生产的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生产工艺进行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把有典型性、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并鼓励学生到就业签约单位结合今后从事工作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尽快上手,进而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师打下深厚基础。加强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实行双盲评阅制度,严格答辩资格审查,交叉分组答辩与二次答辩相结合等多项有力严格的措施,以达到“把好关、严把关”的目的。近五年来,学院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成绩显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7名学生获学校优秀毕业设计“挑战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