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国家做出了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结合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设想,并阐述了该模式构建的原则、内容和运行保障系统。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本科;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与传统科学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应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场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它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我国工程教育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教师缺乏工程经历、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等方面的问题, 进而造成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才培养现状,致使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增加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矛盾更加突出。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都与学术型本科有所区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上述的“五种能力”培养上应体现其特色,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但必须具有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能力,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基本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其实也就是要求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专业素质,还应具有责任心、自信心、道德感、心理稳定、品质优良、身体健康等一些非专业素质。因此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建立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非专业素养,形成具有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工程应用型特色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1. 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内涵。
学院在对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两项工程系统整合的基础上,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础平台;以激励开发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为载体,以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积极为大学生创造产学研合作的实战式与开放式平台,鼓励大学生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着重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以专利性技术与高科技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2. 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则。学院结合工程应用型。
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 提出了主体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四项原则。(1)对象的主体性。学院在设计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成项目时, 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调整学生价值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全人教育观念;利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普及全员科技创新意识;利用课外社会科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个性化综合素养;利用AB 型学分制实施,保障综合素质教育的操作性,进而满足学生成才的个性化需要。(2)体系的完整性。学院在选择综合素质教育模式评价因子时,注意评价因子的科学性、发展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科技学术讲座、申报专利、发表论文、完成创新性实验等科技实践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评价因子;以学生的各类资格认证、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讲座、道德修养、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6 个环节作为素质拓展的评价因子, 形成了“两大模块、12 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3)途径的可行性。学院采取“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化激励、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成功激励、表彰激励、榜样激励、人格激励、关怀激励等多维度的激励手段,确保素质教育模式可实施性。(4)保障的实效性。学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基层教学单位、学生班团组织及企业和社会互动效应,逐步形成了人际协同的支持系统,确保综合教育模式各子项目的推动实效性。
3. 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结构。
学院以“大工程观”为引领,实施顶层设计,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入手, 逆向思考, 确定了综合素质模式的框架结构(见下图)。其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体系为该模式的“核心”,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学习提供能力保障和素质支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为该模式的“两翼”,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专业知识保障。
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内容,为引导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立学分认定标准,要求学生在取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分的同时,必须取得综合素质教育10 学分方能毕业。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特点,学院加大素质拓展部分的学分比重,要求素质拓展不低于8 学分,科技创新不低于2 学分。
对于素质拓展体系,学院将其设计为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拓展、实践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9 大培养序列,再将9 大培养序列划分为18个模块,并以不同的载体,施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学院还将行业职业认证作为一个评价因素,鼓励学生参与职业培训与认证,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管理与评估
学院建立了由6 个子系统构成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成效显著。为使综合素质模式得到有效运行, 学院还设立院(系)两级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委员会,作为评估监控系统,领导和规划全院大学生综合教育学分认定工作。其中学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委员会,主要领导和规划全院大学生综合教育学分认定工作。而系(部)综合教育学分认定小组,其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本部门综合教育学分全面认定工作,并协助组织单位开展学生各类课外实践活动。
综合素质教育评估监控系统重在做好学生参与项目的认定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参与项目认定和参与效果认定两个方面。为避免统计疏漏或学生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学校采取学生申报、班级同学认可、基层组织认定、组织部门审核等多重方式把关。同时组织部门还要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情况进行核查。为提高评估监控系统实效性,学校通过学生综合教育学分申报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在保留纸质数据的基础上,实行信息化管理。此外还建立健全了学生申诉机制,使评估监控系统形成完备的闭环。
四、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成效
学院自2007 年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模式以来,在校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涌现出了“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1 个,省级先进班集体2 个,省级“优秀毕业生”259 人,全国和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志愿服务先进集体15 个,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3 人次,省级志愿者服务金奖队员2 人。
3 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足球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取得佳绩,获得全国奖项10 项、全省奖项100 多项;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文化艺术类比赛活动,获得奖项140多项; 有67 个科技创新项目得到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品)14 篇;学生文化社团“艺翔美术协会”被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学院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在省内高校中位居前列;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丰田、卡特彼勒、威斯特、徕卡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认可,纷纷与学院进行合作办学,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 彪晓红.大学生政治素质拓展的重点与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 陈小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2005(02).
[3] 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4] 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5] 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09).
[6]汪建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