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1]。现代工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企业需要具有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正如美国华尔街杂志主编BRET STEPHENS寄语全美2012级大学毕业生时所说的 “你们的竞争者来自世界各个角落”[2]。《福斯特》也有专题文章指出:中国企业需要创新思维的人才才有可能达到苹果公司的水平[3]。可见,高等工程教育在现代工业社会和知识资本经济的发展中面临挑战,需要创新。
本文基于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几个主要模式的对比分析,阐释为迎合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工程教育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的国际化,详述由九项培养环境要素[4]构成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并就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人才的具体举措、实践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希望可为我国目前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系统化、多元化、国际化实施提供参考。
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概述。
工程教育发端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大批工程类高等学校,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中央理工学院,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国经济、科技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工程教育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工程教育从“工程化”走向“科学化 ”;俄罗斯的工程教育由“工程化”走向“专业化”;德国和日本则形成了“适用型工程技术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种工程教育模式又出现趋同和融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代科技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偏重科学或技术给工程教育造成的缺陷也使人们认识到工程教育必须回到其应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化的要求上来。为此,美国工程界和科学界最先提出“回归工程”,教育界由此更加关注德国的严格规范工程师培养的务实工程教育做法和法国历时200多年特点鲜明、成就显著的工程师学历教育模式。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以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大力展开而呈现“快速转型”特征。进入21世纪,在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中,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重要作用。高等工程教育与全球化相互驱动,且影响深远[1]。
2.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及特点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因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区域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而呈现模式多样性。
美国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经验到工程科学再到工程实践的发展过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出了“大工程观”和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5][6]。近年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美国科学院NAS、美国工程院NAE和美国医学研究院IOM陆续推出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告,例如《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TheEngineeer of 2020;Visions of Engineeering in theNew Century》、《Educating the Engineeer of2020:Adapting Engineeering Education to theNew Century》等,这些报告一方面阐述了工程科技人才及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未来工程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战略部署、政策设计与实施[7]。2004年开始,为了巩固工程教育改革成果,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工程教育的系统性研究,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了两项重要计划,即RREE和EERC计划,希望达到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创新[8][9]。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并且各层次工程教育都有明确的定位,且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尤其以MIT倡导的CDIO培养模式,作为有影响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理念,得到推广。自2004年正式成立以来,国际CDIO工程教育组织已发展到世界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81所院校成员[3]。
俄罗斯是工业大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历程。其工程教育的发展,深受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在十月革命前、前苏联时期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其都对国家的工业化、科技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0]。现今,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确保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是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变高等工科院校办学定位,由单科性大学逐渐向多科性大学转变,如加里宁工学院改为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并在学院增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和管理系、艺术系等。这既是高等工科学校满足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需要所做出的调整,也是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措施[11]。
与美国的多元化和俄国的多科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双轨制。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受洪堡现代大学教育思想和博依特技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吸收借鉴当时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成功做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办学模式,分别由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完成。至今,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此类大学,为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5][12]。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采用的是独树一帜的国家精英培养模式,即由“大学校”(Ecole)实施的工程师学历教育。大学校是区别于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公立大学系统而形成的以精英教育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系统[5]。法国的“大学校”体制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完全对等的形式,是典型的法国特色,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不同于德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高等专科学院,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体制,培养出密特朗、希拉克和诺斯潘等杰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国际化办学探索的国家领导人,还有大公司的总裁、高级工程师等社会高层人士,使得法国的工程师学校及工程师学历教育在社会上有很高的认可度。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仿苏,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跟美,再到现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中,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尝试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工程师教育。
综上所述,各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基本上分为三大类,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的工程教育、法德为代表的双轨制工程师教育模式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以俄罗斯为代表由单科大学逐渐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工程师教育模式。各类工程教育模式都是以各国经济发展为导向,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战略。
3.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1)扩大化。在经济和职业结构剧烈变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保持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国民进行高水平的终身职业教育。因此,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专业学院和高校的独家阵地和责任。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工程教育的实施受体同样呈现明显的扩大化趋势。工程教育的实施范围、实施深度与实施广度也随之需要进一步扩展,因而工程教育具有扩大化的要求和趋势。显然,工程教育的扩大化是与工业社会发展体量与速度息息相关。
(2)系统化。每个国家都有自成体系的高等教育系统,在其发展历程中,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适时地调整着本国的教育结构。在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逐步提高了工程教育在整体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和战略作用;逐渐构建与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直接相关的工程教育格局。同时,工程教育内部的类型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从理念、机制、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估体系等多方面围绕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使工程教育由内而外更加系统化。
(3)多元化。全球经济结构网络化、多元化要求国家注重、谋求全面发展,不可能仅靠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就达到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需要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层次的工程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工程教育培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现在生源的多元化、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学科专业的多元化、学位层次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以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4)协同化。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重视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协同化,更好地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的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海内外实习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各国校企合作不论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还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如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职业学院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等),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今,这种协同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学校与企业间,在学校与政府间、学校与学校间、学校与科研机构间同样需要协同化。共享资源,互为促进,以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
(5)规范化。在工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国都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国与国之间、不同培养模式之间,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并力图建立一个规范的培养过程及统一的认证标准,使工程教育趋向规范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CDIO。利用现代工程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基于每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培养现代工程师。这种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理念、教学模块和师资培训为整体打包得以快速、完整地推广,同样法国的工程师学历教育以其预科、工程师两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和校企渐进三段式实习以及海外游学等规范化培养过程得以在法国境外输出。
(6)标准化。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监督是各国教育实施机构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工程学校和工程师人才的资质认证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各个国家相继建立各自的认证委员会,如美国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英国的英国工程委员会、德国工科专业认证机构、、法国的工程师职衔委员会等。
(7)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发展最为突出的一大趋势。国际化包括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和教育实施的国际化[20]。教育理念国际化从教育培养战略和目标上把国际化视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教育实施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实际操作层面上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开放性的培养。作为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国际化可以是指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规划要有国际化战略高度,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工程师人才培养需要有国际化定位与布局[2];可以是指利用全球最优秀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4];可以是指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资质机构的认可。
总之,从以上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七化,即扩大化、系统化、多元化、协同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中可以看到,在人才规划的大战略层面上看,扩大化、系统化和国际化是影响到国家制定高等工程教育战略与计划的重要因素;在人才培养实施层面上,多元化、协同化和国际化体现具体的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方面,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既是趋势的体现又是实施手段。可见,七化之中国际化所占的重要影响,以及其所具有的广泛的外延和深远的内涵。下面就立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案例分析说明,国际化在培养工程师人才中的实现与作用。
三、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办学模式解析
2012年2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指出:“只有把中国高等教育包容在国际大的竞争态势之下,才能够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其实早在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创建一所培养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师的国际工程教育学院——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13]。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
的发展与创新。
1.学院创建始于国内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强化工程教育的初期,迎合了高等工程教育扩大化的趋势。
在此之前,我国几乎没有工程师学历教育,对于工业工程及企业经济对工程师人才培养及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方法及理论越来越来难以满足。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创建之后,法国通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探索与实践。随着2012、2013两届工程师毕业生走向社会,这种办学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工业界、企业界的肯定。2010年,在教育部首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扩大化发展的实践者。
2.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通用工程师人才,“精英”教育模式是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化布局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也大力支持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与协作[14]。在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创建之后,中国民航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也纷纷成立了法国工程师培养机构。这些具有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教育机构与项目,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进程。
3.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丰富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和企业发展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要求,工程人才培养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体系的相互支撑。我国的原有工程师称谓属于职业水平评估体系,是对从事工程建设或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一种标定。工程师学历教育首次从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把工程师培养纳入到正式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培养具有学历认证和学位授予的工程师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来源于法国的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丰富了我国工程教育多元化发展[15]。
4.学院注重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方面,是高等工程教育协同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学院由享誉世界的通用工程师培养院校——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与具有“红色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创建,结合中国教育特色,引入法国通用工程师教育培养理念与模式,在管理运营、学生交换、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紧密的协同。同时,学校注重“工程、工业、工作”与“实验、实践、实际”等培养特点,与企业和工业界展开了全方位深度合作,与十几家中外世界500强企业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学院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计划等各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16]。
5.学院在人才培养、管理运营、教学实践等方面规范化发展。学院吸收、兼容中国与法国的培养模式,采用“本科—研究生”与“预科—工程师”相趋同的学制,制定出了既满足中国教育模式,又符合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与方案[16]。学院由中法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进行决策与管理,以中法双方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协作工作,以“强化数理基础、中英法三语教学、注重三段式实习与实践、团队训练”构成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历经8年打造,将法国的工程师学历教育与我国的本硕连贯培养的融合逐渐规范化,形成根植于本土的工程师学历教育。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范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6.学院通过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及欧洲工程师教育体系(EUR-ACE)的认证,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标准化的要求。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需要有一套严格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精英特征,法国的工程师院校通过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来取得颁发法国教育部认可的工程师学历证书的资质。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通过了CTI与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以符合这两个认证的国际标准化方式进行管理运行与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出版《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指南》等书籍,学院也积极开展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标准化的研究,以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标准化的发展[17]。
7.学院最重要的特色是国际化,这既是高等__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是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18],学院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交流、实习实践、职业发展规划、学历认证、文化素养和管理模式等九个方面呈现了鲜明的国际化特征。
四、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化探索与实践在本系列文章中的首篇《通用工程师学历教
育的研究与实践》[4]中提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D+SIETIC要素模型,指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认证的学历和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国际开拓能力、文化认知能力等7方面的要素。并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人才,提出了包括管理模式、企业伙伴、学生交流、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实习实践、学习气氛、质量保障等8项培养环境要素。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作为外合作办学的通用工程师培养学院,无论从战略目标制定还是实施操作层面上,针对培养环境要素全方位地开展了国际化探索和实践。
1.国际化培养目标。发达国家知名大学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中较早又带有普遍性地包含了国际化的内涵,明确提出了一些与国际化素质相关的要求。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目标是造就“有全球意识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领导世界潮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波士顿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生和课程的视野面向世界”、“学生全球化”,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提出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19]。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部分首次专门提到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培养质量。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4]:以“人才兴国”战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出发点,以创立和实施立足本土的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为途径,融合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设计和实践国际化教育过程、工业界紧密合作、创新平台、团队教育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通用工程师人才。从学院的培养目标来看,国际化特色非常突出。从出发点看,结合了我国大的战略需求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从途径看,是按国际的标准培养人才;从手段看,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经验,设计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的最终目的看,强调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即培养符合D+SIETIC要素模型的国际化人才[4]。
2.国际化课程体系。高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之一就是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美国大学理事会(ACE)在其报告中指出课程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国际化课程体系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依照国际的标准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符合培养跨文化国际性人才的课程体系[21]。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可以给在国内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对境外留学生的吸引力,促使高校跻身到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大潮中。中法工程师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其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国际化。与国内的简单的本科+硕士不同,融合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2+3模式,即2年预科阶段和3年工程师阶段,提出符合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具体要求且适应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3+3结构,即3年的预科阶段+3年的工程师阶段。
(2)教学方法国际化。教学方法是教学管理工作中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院在外语教学、专业教学中采用了法国工程师教学方法,例如,在企业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一个公司,运用所学管理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公司目标。
(3)课程内容国际化。欧美等国在课程的国际化方面起步较早,到1998年美国77% 的四年制大学已在普通教育课程中开设至少一门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目前欧美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已经非常普遍,且形式多样。可见国际课程是高校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核心。中法工程师学院在预科阶段第一年,集中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所有外语课程采用法国原版教材,所有的辅助教材也与跨文化密不可分。预科第二年和第三年,在理科基础课方面50%法语教材,并由法国教师结合中国教师上课内容为中法学生量身定制。而对于工程师阶段,由于等同于中国的本科第四年和研究生第一、二年,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分析法国多个工程师学校的课程体系并对照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之后,制定了课程内容,90%的课程为外文授课(见表2)采用原版教材或课件,所有课程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课程同步进行。(a)专业基础课:包括“应用物理”、“工程力学”和“公共基础”三个模块,共计约60门课程,学生从工程师阶段(本科第四年)到研一、研二第1学期均修此类课程,同时在本科第四年第2学期完成本科毕业设计项目;(b)专业课:分为“能源与过程控制(EP)”、“机械与力学(ME)”、“信息、通讯、机器人(ITR)”、“数学、系统与工业科学(MAS)”四个模块,共计约40门课程,在研二第2学期开设,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
(4)课程资源国际化。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学院运用国际资源,引进国际优质课程。除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课程外还引进企业合作伙伴的课程。在引进课程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资深教授来学院参与授课,工程师阶段有90%的课程是由国外教师负责。
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载体的国际化,例如全外文教材,海外教师授课;更深的层面是在通用工程师的课程中加入多种形式的国际化要素,例如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的水平要求(法语至少B2和英语英六),在基础理论课中增加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在工程管理的教学中增加国际项目管理内容等。
3.国际化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程度是影响世界大学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关键因素[22]。国际化一流大学的教育团队应该具备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优势互补等,从而满足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中法工程师学院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以下特点:
(1)师资队伍构成的国际化。引进和聘请国外高水平的教师和工程专家。中法工程师学院在这方面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于预科教学,针对法国预科教育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本科教育,为了更好调动教师积极性,采用长期引进的方式,分别引进了3名物理教师和3名数学教师,其中的物理预科教学专家YvesDULAC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法国最高荣誉特级教师,曾先后指导摩洛哥、海地、中国的预科物理教学建设。这些专家既可传授学生最完整的知识,又可指导和培养中国教师逐步领会法国预科教学特点。在教师构成上,学院预科阶段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的比例基本上是1∶1。对于工程师阶段,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学习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同步的课程,学院采取兼职、短期(两到三周)的方式聘请法国中央理工大学以及其他合作的一流学校的在职教师来学院担任通
用工程师阶段的授课和指导。
(2)中国教师的国际化。对于中国教师队伍在国际化方面,学院要求每位教师达到以下要求:(a)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理念并有国际视野。在学院现有的中国理科专业教师和实验室教师中有海外留学经历和海外学位的占到80%,这些教师非常了解法国教育特点;而语言类教师和管理岗教师中也大都有海外留学或学术交流经历。(b)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院所有教师均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可以用外语授课。(c)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学院的专业教师均有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经验,参加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所有教师都与法国教师联合指导学生。除此之外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的机会,培养所有教师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国教育理念和法国教学方式,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科研发展动向。每年学院都有至少40%的中国教师获批海外交流项目。
4.国际化学生交流。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出国交流。美国的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每年有超过40%的本科生在国外学习[23];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有着丰富的交换生项目,与30多个国家的132所大学或学院进行学生交流互换。国际化学生交流是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通过海外交流学习、科研合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有机会置身于海外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直接接触国外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亲身感受有别于本国的教育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并促进本土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学生出国交流基于三点:一是消除语言障碍,融入海外环境;二是良好的校际合作、学分互认等机制支持;三是为学生海外学习提供奖学金等资金保障。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凭借中外合作办学优势,依托完善的以法语、英语授课为主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师资队伍,以国家公派、学校支持、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的奖学金为保障,已经初步形成了合理、稳定的出国交流体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丰富交流项目。学院目前为学生提供各种长短期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时间一般为6~48个月,如表3所示。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合作项目,如在2010年~2011年的中欧精英大学联盟(TANDEM)计划中学院共有36名学生获得资助赴海外学习一年。校际科研合作、学术会议、文化交流等也都支持学生短期出国交流,如3个月的INRIA 科研合作、每年赴法国参加道达尔越野比赛等。
(2)提高出国比例。学生出国人数和比例呈逐年递增。学院预科阶段学生原则上不鼓励出国学习,这是因为在预科阶段的培养中,学生主要接受扎实的物理、数学、语言课程,必须连贯地完成相关课程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工程师阶段学生出国比例随着年级升高递增。
(3)强调双向交流。国际化的学生交流应是双向的,是平衡和平等的,不仅要把学生派出去,而且要把海外的优秀学子吸引进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土教育水平的提高。坚持双向的学生交流对学院的发展与建设提出很高要求。尤其在吸引教育发达的法国学生来学院学习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中法工程师学院每学期招收3~5名法国学生来学院和同期的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交流,法语学习环境、与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相一致的课程和实验设置等使得法国留学生能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学院拟吸收更多优秀的法国、越南等法语系国家学生来校交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派出学生在海外受到了积极评价和广泛赞誉。如留法学生团队完成的“驻涡型燃烧室的设计与实验研究”项目获得2008年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创新项目比赛第一名,留法学生中一半以上在所在学校成绩名列前5%,
2005级的王泰然同学连续两年获得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学生第一名,王月恒同学获得了巴黎中央理工大学20年来唯一的“热力学”课程满分;2006级的张卫泽同学在国际航空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Aircraft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还在法国学习之余在《航空知识》等杂志上发表数十万字的评述文章。
5.国际化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学生尤其是工程师动手、创新等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国际化的实习实践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国际通则,增进国际视野,从而为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中法工程师学院采用渐进三段式实习方式,即1个月的体验实习、3个月的见习实习和6个月的实岗实习。学院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国外进行实习,其余学生也大部分在国际企业完成实习工作。 学生实习实践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三方面工作,包括:
(1)实习平台国际化。中法工程师学院通过企业合作伙伴、企业开放日等形式为学生培养打造国际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学院企业合作伙伴中,大部分是法国、美国等顶级的国际企业,接受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中法工程师学院每年一度的企业开放日活动,更是为学生与国际企业面对面搭建了良好的桥梁。迄今为止,学院共组织4届开放日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已从最开始的13家企业合作伙伴扩展到50余家企业,包括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泰雷兹(Thales)和亚马逊(Amazon)等,并且还吸引了法国工商会(CCI)的积极参与。
(2)实习过程国际化。学生在渐进三段式实习全过程中,接受到非常严格的国际化培训。在实习开始前,法方专业指导团队会为学生讲授实习要求和要点,并开设国际商务礼仪、国际企业组织、团队协作等课程。实习中要填写全英文或法文的实习手册,并定期向法方专业指导团队汇报实习进展。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团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海外进行视频电话会议协调工作进展。整个实习过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国际视野和思维、国际企业文化等都有很大提高。
(3)实习管理国际化。学院在实习管理中融合中法特色,注重国际化手段。设置专任的法国留学教师负责实习管理工作。每个学生实习前均需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议有中、英、法文版本。学生要提交英文或法文的实习总结报告并进行答辩。实习答辩由中法双方专家评审组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成果展示,并交替用中、英、法文回答专家提问。
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在国际化的实习实践中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如2005级的林琳同学先后三次在道达尔石油集团实习,深受公司领导重视;2006级的黄行蓉同学先后在安塞洛米塔尔、赛峰、PSA 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并得到安塞洛米塔尔的最高实习奖金。
6.国际化职业发展。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是检验学校培养人才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进入世界的人力资源市场,国际化的高水平就业成为发展趋势。2011年10月15日,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财经报刊《华尔街日报》发表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的文章《教育改革的乔布斯模式》,文章告诫美国:“旧金山的学生不仅要与同班同学竞争,还要与上海、利马和布拉格的同龄人竞争”。中法工程师学院一直致力于国际化的职业发展布局和规划。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为例,在84名毕业生中,27人赴海外继续深造,包括法国、美国、瑞士等国;27人就职于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包括斯伦贝谢、道达尔、赛峰、法国电力、安永会计事务所等;30人就职于中国国有企业,包括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大型国企。从地域分布来看,海外深造和就业比例达40%。
从行业分布来看,64%的学生直接在海外深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在国际化就业舞台上崭露头角,学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长Geneviève FIORASO盛赞学院的人才培养及社会影响可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巴黎中央理工大学相媲美[24]。空中客车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凯特琳向中法工程师学院每一个2005级毕业生都主动发放了就业意向协议书,认为学生已经具备国际视野,有良好的
技能,对航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很快能适应国际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2005级的林琳同学在校时就多次在国际企业实习,曾受邀参加2010年的G20峰会并受到当时总统萨尔科齐先生的接见,她毕业后在巴黎的法国道达尔集团总部工作,并作为突出的海外员工接受多家杂志的采访[25]。
7.国际化质量保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培养人才,学生学历受到国际认可是国际化办学质量的一个体现。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大国都有成熟的认证标准,如本文提到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的工程委员会(ECUK)、德国工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以及法国的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等。
在我国,工程师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的一种,是对从事工程建设或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一种标定,而非学历认证。主要以高校培养的工科毕业生为基础,在相关工程领域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后,经上级主管部门评定后即可被认定为工程师。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认证机构杂,主管部门多,没有权威的认证机构,工程师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等。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颁发的工程师文凭得到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和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资质认证,成为国内迄今唯一具有在本土颁发法国和欧洲工程师文凭资质的办学机构,同时也是法国政府法令(法高等教育部第ESRS1129423A号)正式公开认定的法国境外唯一可颁发通用工程师文凭的机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是法国教育部授权的工程师专业认证领域最具权威的机构,也是法国及欧洲最早的工程师评估和认证机构。法国工程师教育的认证及文凭授予的方法和标准符合欧洲标准,与欧洲工程师教育认证体系(EUR-ACE)的评估和认证结果相互认可。得到CTI和EUR-ACE的认证是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这种国际公认的认证标准是依据社会对在科学、技术、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具备能力的要求确定的,客观上科研和职业特点两方面保证工程师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工程师教育的创新性,确保工程师教育面向企业,面向世界。
8.国际化文化素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国际化的重要环节。面对21世纪全球发展的新变化,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更新的工程人才评估标准中提出新世纪的工程师应“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
的知识。”[26]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新版认证指南中也指出:“成功的国际工程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社会学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多元文化意识。”具体需要掌握的技能有:“掌握双语或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快速适应国际新环境、快速融入并能够领导多学科多文化的工作团队能力、以及远程有效沟通能力。”[17]为实现以上目标,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特别加强了国际文化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外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人文知识、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四个方面。
(1)三语教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外语教学分为法语与英语,外语教学贯穿整个培养计划,学生毕业时熟练掌握至少两门外语。学院为有效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教学采用全外文授课,教学采用16~18人的小班教学。学院的法语教学与学生的法语水平得到法国驻华大使馆的认可,学生赴法国无需参加使馆的官方语言水平考试。同时,学生英语六级通过率为100%。另外,除语言类课程外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践也在中英法三语环境中进行。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国际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国内现有的培养通常是通过外语教学进
行的,教师多为人文社科类教师,外语语言能力强但缺乏实际语境的经验,特别是在理工科工作背景中。单纯依靠语言教学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够满足中法工程师学院培养国际工程师的目标,因此学院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开放式教学,即除外语教学外,引入企业工程师的课堂教学及实际实景教学,在课外并行进行跨文化实习,如企业开放日、企业实习、国际企业采访等。学生通过上述学习,逐渐掌握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另外学生通过国际化的三段式企业实习,进一步学习实践如何通过多元文化沟通能力快速融入并领导多学科的项目与团队。
(3)国际人文知识的培养。走向世界的国际工程师还需具备高水平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同时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与社会政治等人文问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法国工程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都包括了人文、艺术、社会类课程。中法工程师学院也依此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人文课程比例,融入了多种人文课程__与讲座,如:科技哲学、文学、世界遗产、社会学、艺术与科学、科技史、政治学、企业法等等。这些面向工程师的人文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复杂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各种人文角度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国际事件或事务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4)国际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在专业课及人文课程之外也提高了国际项目管理课程的比例,内容包括国际企业文化、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智力资本管理、企业财政学、企业风险管理等,并请知名企业专家如法国道达尔公司首席教授MarcDUCROS、SAP 公司高级副总裁AndreasHECKMANN等授课。此外,在这些课程中还加入了国际远程沟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知识与沟通手段、沟通方法等内容。这些管理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合法、合理、有效地进行团队及远程项目管理等,为日后成为国际合作中的领导人才奠定了全面充足的知识与实践基础。
9.国际化管理模式。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的西方大学管理系统有如下特点[27]:董事会或理事会作为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董事会代表大学创立者,以及法定代表,同时具有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学术和行政决策依靠专家小组和专门委员会,而不是少数领导人专断;实行分权制度和分级管理;有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这些特点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人才培养面对国际竞争的中法工程师学院而言,在大学管理制度改革中有借鉴意义。首先学院的决策机构为联合管理委员会(JMC),由中法双方各派代表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包括主席、副主席,中方院长和法方院长等校企政三方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每年按学期召开两次管委会例行会议,对学院的工作报告、学院财政预算和实行情况以及学院发展等方面做出商讨与决策。由此管理委员会直接任命中法双方院长各一名。中方院长和法方院长在第三方前代表学院。作为管理执行层面,中方院长和法方院长共同负责以下工作:准备并执行管委会决议;准备并执行年度预算;代表学院支付款项;根据管委会授予的权限签订合同和协议;管理人力资源包括任命学院的学术和行政人员;组织学院的培训和研究活动;维持学院的纪律和秩序;领导教学委员会和研究委员会;协调学院与北航和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的关系,从广义上说与所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工业企业、其他学校等);向管委会提交学院教师招募委员会成员名单并在其成员中任命主席。学院除了管理委员会,还有咨询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研究委员会。这三个委员会帮助管理委员会就发展、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学院通过这三个委员会完成了对教学、人员、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指导,对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院运行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院的国际化管理模式适应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特点,有助于学院国际化发展。
五、总结
高等工程教育在人类社会向知本经济、后工业化时代发展进程中显现出了扩大化、系统化、多元化、协同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国际化之趋势与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急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使得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尤为重要。本文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案例阐释了九项培养环境要素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交流、实习实践、职业发展、质量保障、文化素养与管理模式对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举措和有效作用,可以为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化的教育机构尤其是中外合作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天平、王宪平:《OECD高等教育至2030(全球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BRET STEPHENS,THE WALL STREET JOURNAL,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4451104577389750993890854.html
[3]《中国企业如何才能达到苹果的层次》,http:∥www.forbeschina.com/entrepreneur/review/201110/0012727.shtml(中文部分翻译),http:∥www.forbes.com/sites/rebeccafannin/
2011/10/19/what-china-startups-need-to-get-toapple-level/(英文全文)__
[4]熊璋、于黎明、徐平、王乐梅、陈辉、殷传涛:《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5]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大学教育科学》2012,132:46~50.
[6]余寿文、王晓阳:《中德美高等工程教育的若干比较与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7]吕萌:《基于RREE的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8]Streveler,R.A.,RonaldL.M.,and Smith K.A.What is aRigorous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In: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SanDiego,CA,2006.
[9]Streveler,R.A.,SmithK.A.Conducting Rigorous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92(4):103~105.
[10]韩琳:《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历史变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1]李芳:《简要分析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4期。
[1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13]张多雷:《培养中国精英的新模式———亲历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成立》,《国际人才交流》2010年第9期。
[14]熊璋、于黎明、徐平:《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解读与实例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15]陈辉、张莉、田原:《我国发展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12期。
[16]王乐梅、张海英:《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办学模式初探》,《中__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9期。
[17]熊璋、于黎明、徐平、萨日娜、王乐梅:《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指南》,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张海英、韩晓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2期。
[19]刘珊:《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20]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21]MESTENH AUSER J A,ELLINGBORE B J.Reformingthe Higher Education:Internalizing the campus.AmericanCouncil of Education,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OryxPress,1998.8.
[2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23]Connell,Christopher.Boston University:choosing to begreat through 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Educator,V01.18,Issue.6,Nov./Dec.2009,38~44.
[24]《怀进鹏校长会见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部长》,GenevièveFIORASO,http:∥news.buaa.edu.cn/dispnews.php?type=1&nid=89934&s_table=news_txt
[25]L′Usine nouvelle,2012.04.05,6~7.
[26]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
设置特点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27]J.W.Peltason.Higher Education,Encyclopedia International,1981.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