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 (PPT ),以及其他功能相似的产品,例如Keynote、 Prezi等,为人们口头报告商业计划、行动方案、研究成果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也广泛用于课堂之中了。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说现在用PPT上课的老师超过90%,一定不夸张。
至少在我工作过的四所大学,没听说校方规定上课一定要用PPT的,但大家慢慢都这么做了。想想这是很神奇的。本来习惯了粉笔加黑板.没有很强的外力(领导硬性要求或高额奖赏之类),自己费劲去学一种工具用于工作中,这一定是需要某种内在动力的。是什么内在动力呢?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但我想效率应该是核心的因素,即老师备课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摊在多次中。也就是说,第一次准备用PPT上课,花的时间会更多,但人们能够意识到如果这课要讲多次,总的来说备课花的时间就会少,尽管每次讲之前通常都会对PPT做些调整。
其实,提高的效率还体现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写黑板了,特别是那些很复杂的图表,以往要在黑板上一次次画出来,真是有些浪费时间。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也就不用花时间记笔记了,认真听就行,因为老师通常会在课后(甚至课前)把PPT发给学生。
但是,用PPT的教学效果好吗?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PPT只是一个工具而己,有些人可能用得恰到好处,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另一些人可能用得不好,只是省事了,但效果很差。人们写过大量的文章,来讨论如何用好以及避免如何滥用(abuse)PPT的问题。尽管如此,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是:经过这么些年,PPT在教学活动中已经流行开来。现在如果让谁不用PPT,他一定会很不习惯。
以PPT的情形为类比,本文要论述的是另外一种工具(广义的)——MOOCITT——也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流行开来,进而指出为了让MOOCITT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正能量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MOOCITT,指与MOOC(慕课)相关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包括一门慕课的部分或全部)。我们现在已经知道,MOOC兴起了两年左右,尽管有各种激动人心的预测,但究竟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何等影响,人们还在拭目以待。我认为,MOOC会有重要影响,但MOOC相关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至少会有同样深刻的影响。
由于MOOC带来的高度关注度,人们当下喜欢将各种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形式都称为MOOC,或者“中国式MOOC”。在本文中,MOOC(慕课)指的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免费参与的,由大量相对较短的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讨论、通告邮件和测试考试交织的教学过程”。典型例子就是Coursera和Edx中提供的那些。仅仅是提供视频点播不算,不开放的不算,只有缴费才能参加的也不算。而MOOC相关技术指的正是上述MOOC中体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尽管MOOC相关技术还在发展过程中,但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不少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成分,例如视频的短小、作业的多种形式、论坛的管理、考试的时间控制,等等。
MOOCITT将怎样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作为一门课程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们学习按照MOOC技术形成的材料。例如,一门课有54学时,可让其中18学时的内容以MOOC形式提供,另外36学时内容的讲授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即老师按照课表安排的时间到课堂讲课、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交上来后给批改等,学生在这门课上的最终成绩要综合考虑在网上18学时和课堂36学时的表现。这就是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一种形式。当然,网上与课堂分量的比例(网上:课堂),到底是18:36还是27:27,或者36:18,等等,则需要根据课程的属性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而定。极端情况,就是100%在线。国外一些院校己经这么做了多年,他们让老师选择按什么方式提供课程,并且在公布出来的选课表上标注相关信息。例如下图就是一所学校开课表的一部分,我们看到标注“OL”的是完全在线授课,“BL”则是混合式教学。
国外某校开课表(部分)示意图
这些课程,都是学校的正规课程,对注册学生同样收学费(有些在线课程甚至还高些),通过了后同样给学分,对任课教师同样算工作量。-句话,它们形式不同,但没有贵贱之分。早在2008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就有报告称,在美国大学中,提供了可得学分在线课程的超过60%。而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31%的大学生都选修过在线课程,而且趋势是在增加。
这样的实践,给学生提供的是多样性的选择,对学校应该是至少可以减少教室的使用,对教师则也带来一定的方便。
但是,我看到的MOOCITT用于教学的图景要比这绚丽许多。
首先,就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教与学,采用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在“课堂部分”和“在线部分”的比例上做文章,而是让课堂上的活动最适合在课堂进行,线上的活动最适合在线开展。典型的就是,在线用于知识讲授和练习巩固,课堂用于深入讨论和研讨提升。
其次,上面讲到的BL/OL,在线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主讲教师自己创建的,MOOC的开放性让我们看到采用他人创建的内容(如果更好的话)的可能,就好像我们现在教书通常用的都是别人编写的教材一样。主讲教师自己当然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MOOC内容进行必要的诠释或者补充,组织好线下教学活动,都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要素。
再次,上面讲到的BL/OL形式,运行的平台一般都是某种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或 CMS(Course Management System),与现在的MOOC平台相比,除了不能支持“大规模”外,在教学支持上也要弱一些,例如练习作业的类型不够丰富,对学习数据的分析工具不够先进;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例如与教务系统的结合。在传统LMS平台上逐步引入MOOC平台的一些技术,是人们一定会做的事情。到时候,除了是否支持大规模这一条外,LMS平台和MOOC平台在其他方面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
最后,由于涉及MOOCITT的教学过程相对复杂,不再总是一个教师一张讲台那么单纯,除了开课的大学可能与在线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同外,其他外部机构也可能参与这个过程中来,提供平台服务甚至课程中介运行管理服务。只要学生能学得更好,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这种“混搭”的形式也无可非议,也许正是未来高等教育生态的一部分呢。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各种大学联盟。一些大学在某种旗帜(理念)下联合起来,通过MOOCITT相互提供在线课程,互认学分,从而使优质教育资源有组织地得到共享。而且,由于联盟的存在,可以对课程的水准与适应性进行某种统一的把关。
为什么MOOCITT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流行起来呢?特别是,当感到把自己的课程变成一门慕课要费太大的力气(要比用PPT写讲义费劲很多),几乎没人相信这样的实践会流行起来。
然而,我们看到PPT流行起来了,BL/OL在美国大学的常规教学安排中也成了一个顺其自然的组成部分。再往前一步,就是MOOCITT的普及运用。去年,我写过一篇博客《未来,将会是争相上MOOC》。现在我认为,人们也将纷纷在教学中运用MOOC相关技术,而且来势要比MOOC本身更加迅猛。只要看到那些将给大学带来的好处(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对学生的好处(更多的选择、更好的适应性),对教师的好处(提高工作效率、带来方便灵活),现在感到的那种畏难情绪,只是任何不可阻挡的新事物流行之前都要经历的一个初始门槛。
这个门槛看起来比初学PPT这类工具要高一些。不仅在于涉及讲课录像这种比较有心理压力的任务,以及录像这种事情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从而有协调成本),还在于MOOCITT本身也并没有成熟,多种平台争奇斗艳,功能与界面相似但不同,让人有些无所适从,造成了一种没底的感觉。但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困难。随着MOOC制作一体化、个人化环境的建立(即个人坐在家里就能完全搞定),MOOC托管运行平台的不断改进,会用的人越来越多,以前踌躇的人们就会被逐步带动起来。
如果说有什么担心的话,倒是在另一个极端:人们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好处(例如成本和效率),不顾其他地一拥而上,加上各种利益关系在其中催化,损害了某些重要的方面(例如水平和质量)。就好像用PPT这种先进的表达工具上的课可能是非常糟糕的那样,MOOCITT也只是工具,工具只有善用才能发挥好的作用:如果滥用,则可能多现弊端。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MOOCITT的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在美国的大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采用BL方式或者OL方式上课的。为了保证质量,申请采用BL或者OL方式上课的教师需要通过一种培训拿到证书后方能如此上岗。北京大学本学期启动的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5年500名)就有这个意图。我认为,从教学管理质量保证的角度而言,一个当务之急,是要形成并推广一套在教学活动中运用MOOCITT(包括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的要求指南或者规范,例如教师应该如何管理在线论坛的活动,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等。适当的在线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起来。否则,弄得不好,可能把Online Education的名声再次搞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