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视界>> 工程撷英>>正文内容
为“双创”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侧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9日    点击数:

 

近日,我校大学科技园喜讯连连:先后获批成为哈尔滨市文化创客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

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由科技部审核认定,“含金量”十足。能够得到国家级别的认可,意味着我校大学科技园达到了“模式新颖、服务专业、效果显著、运营良好”的评价标准,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

从2014年学校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6月黑工程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再到今年“一园三区一带”的初具规模,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我校大学科技园一路“翻山越岭”“摸爬滚打”,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不仅成为了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而今又被纳入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这是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进程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重要突破。

先行一步:校准“双创”教育坐标

李克强总理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汇聚点,站在“双创”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自省大学的育人使命与责任,必然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且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早在2014年底,学校就开始着手筹建大学科技园,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省政府、省教育厅相关政策方案陆续出台,为我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充足了底气。

同年,经过多次论证、反复推敲的《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闪亮登场”,大学科技园作为我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实验田和育人苗圃,校准了培养工程特色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定位。

2015年以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全委会工作报告、校长工作报告均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重点任务部署推进。

“教育要发展,理念要先行”。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上,学校先行一步、争得主动,与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打造工程特色创新创业生态园区”这一理念在全省高校科技园中独树一帜,更具时代感,也更加“接地气”。

立足这一发展理念,大学科技园创造性地打造了“三梯次”服务体系、大学生创业零门槛、创业导师库、“一带一”种子企业帮扶机制、大学生创业心理服务平台、“雏鹰训练营”六大特色创业生态文化模式,培育创新创业种子。

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打破定势。创建之初,大学科技园就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卖场”等快速盈利方式坚决说“NO”,而是博采众长,积极营造“三螺旋”发展模式。一方面,立足“校区、园区、城区”,实现三区联动发展、共创共赢,为区域新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新绿。同时,大学科技园、校区各院系“双创”基地和实验室、西校区实现“一园多支”、“百花齐放”、协同共享,为学校转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战略构想与南岗区的发展规划“珠联璧合”。我校大学科技园的诞生与成长,恰好与南岗区政府拟定打造的“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高科技产业经济带“合拍”。“紫气东来”,我校大学科技园不仅成功跻身其中,而且成为其重要的节点、起点亮相。借力这“一带”,区校互为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共建共进。

与“一带”一起“争奇斗艳”的还有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机电工程学院创客空间、艺术学院漆画创业示范中心和油画工作室等校内分支合作机构。这是学校在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升华,各院系陆续打造“双创”空间,整个校园正有序繁衍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大课堂、大苗圃、大基地、大孵化器。

锻造团队:提升能力“鱼渔兼授”

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学校乘势而上,持续发力,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厚植“双创”沃土,为实现转型发展“推波助澜”。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舞台搭建完成,大幕已经拉开,由谁来引导学生跨越从大学校园到科技园的“最后一公里”,在激烈的创新创业逐梦“竞演”中大放异彩?

答案显而易见,大学科技园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为此,学校不拘一格选拔有创业梦想和坚定信念的专业人才,全力锻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导师团队。

一支年轻、专业、创新的管理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起来:“队长”是“70后”,其余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因为年轻,所以做事更有热情、干活更有拼劲儿。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寒暑假、天天加班的工作常态。写材料、做宣传、对外联络、服务企业……忙起来常常是一个人要承担七八个人的工作量。“聚合创新,助力创业,服务至上”,这是他们无怨无悔执着坚守的信念。

为了汲取“百家之长”,他们走访了龙江大大小小的科技园、孵化器,到北京中关村、清华北大的科技园调研“取经”,与业内人士交流探讨,碰撞出火花,迅速转换成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思路。

今年4月,在第三届“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活动暨精准帮扶工程启动仪式上,团队成员王巍代表黑龙江省高校发表了关于我校大学科技园特色孵化器平台建设的主旨演讲,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经过一年多学习锻炼,年仅29岁的王巍在管理团队中已独挡一面。他也是团队中首批考取“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资格证”的管理者。

和王巍的成长轨迹类似,整个管理团队在园区初创期得到了全方位的历练、迅速成长。

“创业”不是头脑发热、“拍脑门子”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重塑创业意愿,培养创业能力,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具有工程特色的创业导师库。“入库”的不仅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和企业家,还有我校的科研骨干教师。他们当中不乏持有“科技部中国创业导师”“KAB创业导师”资格证的“有身份”的老师,也有正在参加我校举办的创业师资SIYB培训班的老师。他们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积累了实践经验和经典案例,以更好地“反哺”教学、育人育苗。

在KAB创业导师、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李阔看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科技园是实现梦想的舞台,而辅导员就是一颗颗点燃希望的“火种”。大学科技园就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启蒙,形成“双创”的“燎原”之势。

“道以勤行”,做事勤奋,尽己所能,给予创新创业学生最大的帮助,这是身为专业技术导师的邢传军和小伙伴互勉的箴言。邢传军老师讲授计算机专业,“工程精灵”等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曾向他寻求过专业技术支持。大三学生何元浩把自己准备搭建一个整合零散用工资源服务平台的想法告诉了邢老师,得到了老师专业且精准的“点评”。“51帮办”在师生的共同培育下开始“发芽”。从最初创意、技术架构到数据库设计与开发,邢老师打算为“51帮办”帮到底。

创业是一场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残酷拼杀,每一位创业者都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科技园率先在省内创业园中成立了“创业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我们不是等到创业者出现问题才介入,而是从创业之初便参与进来”,中心老师于文宏介绍说。创业者入园后,有一些“规定动作”要做:首先接受性格测评,便于规划创业团队;创业过程中要接受人际沟通、压力情绪调节等一系列心理训练。创业者若出现心理问题,老师会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其在创业成与败的“博弈”中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2015年4月16日,大学科技园第一期创新创业培训班正式“开讲啦!”开园后,“雏鹰训练营”、创客讲堂、大学生众筹会议、KAB大学生俱乐部等培训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陆续举行,导师团队频频“现身说法”,与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助推这些“逐梦人”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科技园独创的这种课堂导师、企业家导师、技术实训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队伍,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成为“双创”这幕“大剧”给力的“执行导演”。

搭建平台:当好“红娘”做好“伴娘”

学校有技术人才优势,市场有资本优势,政府有政策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成创业者的助力,大学科技园颇下了一番功夫。在当好“红娘”、“对接供需”的同时,大学科技园也尝试着当好“伴娘”、“开出良方”。经过精心“编织”,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三梯次”服务体系已然形成。

作为“红娘”,大学科技园积极从中“穿针引线”,与哈以孵化器、创业公社等多家专业孵化器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每月向其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创业者还可以通过大学科技园共享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创业导师资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很明确,那就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主打地理信息、智慧建筑、智能交通、文化创意、“互联网+”五大产业,重点扶持相关企业成长。博士毕业后,测绘工程学院李刚老师带着他的哈尔滨中智拓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到学校安家落户,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支持。经大学科技园的引荐,李刚认识、结交了许多业务伙伴。就是在“红娘”的帮助下,他成功承揽了“黑龙江省高校地理信息平台”项目建设。

大学科技园还创立了“一带一”种子企业帮扶机制,在校友身份的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在校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高峰是我校92届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创办了天津中信国安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入驻母校大学科技园后,公司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

韩立安的哈尔滨牧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7月入驻大学科技园。他经常与艺术学院毕业生马跃创办的凌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影视拍摄等业务,在技术、经营上为其“答疑解惑”。韩立安看中的就是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和艺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生身上踏实上进的品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在大学科技园创业,创业者可以享受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只要有奇思妙想,就可以到路演平台展示创意,到创客工坊尝试锻炼,成熟以后,科技园为其提供创业设施、技术指导、管理咨询、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基本的保障。经过“伴娘”这番不遗余力的“梳洗打扮”,创业者没有了后顾之忧,便能安心在大学科技园“孵化”。

张鹏翔在创业课上对大学科技园产生了浓厚兴趣,便尝试参加了几次训练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萌生了创业想法。已经大三的张鹏翔和几位同学一起“鼓捣”出了自己的企业——森博教育。对于这样一个不是“正统”的科技类项目,“科技园帮助我们办理注册,提供场地,对接其他孵化器同行企业,寻找生源……”张鹏翔充满感激地说。

这种集咨询、培训、项目实施和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中来,从想到做,从计划到行动。

“创以工程为始,业兴中华为梦”,这句话偶得于创业学生挑灯夜战的“头脑风暴”。方珍祥至今还记得初创园区“启梦空间”那个仅有200多平米的开放式公共办公空间,伴随他和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人度过了艰难的时光。看到学校正在规划建设一万余平方米园区,升级硬件设施,方珍祥难掩喜悦和激动。

在大学科技园一年多的时间,方珍祥接受了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和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他创办的凸凸文化创意工作室也在这里发展壮大。现如今,方珍祥不再是当初只从事传统手绘的个体工商户,而是注册了公司,开始涉足广告设计、计算机软件制作、展览展示等领域,玩起了高科技。

大四学生刘克寒从学长贝振权那里接过了哈尔滨极趣客科技有限公司的“指挥棒”。刘克寒感激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在自己情绪低潮时给予的中肯建议、在业务拓展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我们经常参加各类创业沙龙、创业比赛,有更多机会与成熟企业面对面交流,第一时间获取政策信息,受益很大。”

“不负春风渡,争报三春晖。”大学科技园倾力培育了许多“种子选手”,对学生创业产生了更大的激励和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来自我校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现在,大学科技园已有在孵企业55家,在孵项目62个,企业就业人员达到200多人。

“大学科技园正在谋划布局高端、高新、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业态,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树立属于我们工程学院自己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是大学科技园的下步发展规划。乘着时代的东风,踏着“双创”的步伐,我校大学科技园奏响了工程创新创业的新篇章,为“双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样的开学季 独特的“工程版”
下一篇:攻坚克难“数”资产 摸清“家底”促发展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