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8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陈立媛获得“2015-2016年度全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荣誉称号。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该项殊荣。宣传统战部特此推出“师德典范”系列报道,深入宣传陈立媛老师为人为学为师的育人情杯和高尚品格,集中展现同事和学生眼中朴实敬业的陈立媛老师,进一步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向陈立媛老师学习,在全校上下形成崇德向尚、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课堂里
有一棵树
有一棵峭拔的树
树一样的老师
讲课总是站着
……
——选自诗歌《课堂里的树》
“成为课堂里的树,不仅需要爱心、奉献这些品格;还尤其需要远离喧嚣,甘于寂寞,在无数不为人知的光阴里默默耕耘,丰厚自我。”这就是陈立媛老师,一个朴实的师者最质朴的认识与想法。
在她的身上,围绕着很多光环——文学、法学双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我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省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省政治学会理事、省“青马工程”培训导师;全省优秀教师,刚刚又当选为2015-2016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既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的教师,也是全省高校首位获此殊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褪去这些荣耀回归本位,陈立媛始终心在课堂,情系学生,踏踏实实履行着一个师者的本分。
有温度的课堂教学蕴涵真挚的情怀
笔者与陈立媛电话预约访谈时间,她正要上课。“你直接到教室来吧!”放下电话,笔者欣然前往。
走进宽敞的阶梯教室,黑板前的投影正播放着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这是一堂寻常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述“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段学生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历史,陈立媛却讲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一幅《向井冈山进军》油画,一段《白毛女》歌剧,一首《雨巷》诗歌……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陈立媛还不时走下讲台,用略微沙哑的声音与学生互动交流。
五十分钟一节课,陈立媛集“编剧”“导演”“演员”角色于一身,综合运用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入法,排演了一个个精彩桥段,使课堂始终萦绕着热点、泪点、笑点、亮点、励志点、动情点。张驰有度、生动鲜活的授课氛围,使容易让人感到刻板的思政课变得通俗易懂,也让学生们动脑动心亦动情。
课堂教学的精彩意味着课后百倍的付出。平均每次课都超过150页的PPT,凝结着陈立媛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一页页琢磨,添加“佐料”时还要掌握“火候”。每个PPT附带N段视频音频资源,其切入点都恰如其分。哪怕只是0.1秒的差别,她也要重新设定好播放时间,只为引入的歌词恰好为授课内容增加一些“风味”和“特色”。
从2015年5月开始,全省高校开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总书记讲话富有强烈的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基于此,陈立媛大胆探索“问题导入法”,以环环相扣的问题贯穿授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一百分钟的专题课陆续抛出近20个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问题,同时将学生答案的“关键词”写在黑板,快速辨别和梳理各种不确定的声音,并随即解惑。在全省高校“四进四信”专题教学辅导课现场教学决赛中,此教法得到专家评委高度认可,屡受赞誉。
陈立媛也曾是一个爱读书爱幻想的文学青年。她把这种人文涵养带进课堂,有效激活了育人要素。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情境和相关事件,她引入反映土地改革波澜壮阔斗争的《暴风骤雨》、映射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变迁及人物命运沉浮的《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她以孜孜不倦的求索,引领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170多年的时光隧道中穿行——时而饱受凌辱,时而战火硝烟,时而凯歌行进,时而非常岁月,时而改革攻坚。
“教之道,贵以专。”陈立媛二十多年工龄,教龄并不算长,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从最初单纯完成基本教学程序,到现在将课程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与学生思想、成长实际结合,吸引学生用心倾听,从中汲取动力。这是她课堂教学的“神”与“韵”。
陈立媛辛勤的躬耕不仅吸引了学生,也赢得了专家认可。学校教学督导黑志坚教授听课后流下感动的泪水。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徐德荣教授评价说,“这一课让我很受教育。”省教育厅学风建设检查组专家魏潾教授为陈老师点赞,“工科学校思政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错!”
有人气的第二课堂闪耀师者的光芒
“夜空中微弱的一颗小星,也能使黑夜多一丝光明,使星空下探寻的孩子,多一丝勇气和赤诚。我愿做平凡的小星,聆听孩子们心声,一起守望至天明。”这是陈立媛的博客签名,尽显赤子之情、育人心声。
认识“陈老师”的学生很多。因为她的“出镜率”很高:人文公选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党课、团课、报告会、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有学生的场合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陈立媛是学校党校兼职教师,常年为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逸夫报告厅千人会场并不适合教学互动,但她常会走到台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她讲授的党史党建理论、时政热点问题等内容,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生动且富有激情。据统计,2008-2016年,陈立媛累计讲授党课百余次,覆盖听众几万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她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更为学生解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她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今日你们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明日极有可能就是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潜移默化的点拨,让一些失落失意的学生重振信心。
“学习之于大学到底有多重要?”“同学间怎样相亲相爱一家人?”“怎样做好大学生活规划?”陈立媛给新生讲大学第一课,引领这些懵懵懂懂的学生思考“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2014-2016年,她先后为新生举行大学生活导航讲座九场次。
陈立媛非常珍惜时间,但对待学生却不吝惜时间。先后有三个学生社团请她担任指导教师,她都一一应承。演讲赛前她利用课余时间为选手做示范和辅导;辩论赛她担任评委和现场点评人;她为团刊《青春印记》撰写励志文章。那篇刊登在“校会小微”上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几天内点击量达到几千次;撰写百余篇博客文章几万字,浓浓的育人情怀尽在其中。
每逢开讲第一课,陈立媛总会详细地自报家门:手机号、微信号、博客、微博、办公地点。在她看来,能够帮助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陈老师的微博、微信满满正能量!”“老师很关注我们,感觉她时刻就在身边!”“刚进大学我很悲观,但又觉得幸运,因为认识了您。”因为一位老师爱上一所大学,是师者莫大的幸福。
为了能记住学生的不同特点,陈立媛的手机通讯录、朋友圈不仅详细标注了姓名、专业、年级,还做了一些特殊“记号”:这个是哪个社团的,这个想找个兼职,那个对话剧感兴趣……面对学生,她更加体会到“师者”一词的责任。
“老师,能帮我找份兼职吗?”“老师,怎么报二学历?”“老师,想和您交流一下考研问题。”她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曾在全省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前为段容同学做过指导,曾给已经研究生毕业的罗兆柱同学提供党建方面资料,曾帮助在企业工作的袁娅娅同学策划企业文化活动……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学生的求助,陈立媛总是耐心聆听、热心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您是一位学识渊博、和蔼亲近的老师,您在学业上授之以渔,同时也塑造我们人格,很感激一路走来您的关注和鼓励。”这是今年教师节时2016届毕业生王子璇同学给陈老师发来的邮件祝福。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王子璇,在跨专业考研过程中得到陈老师的鼓舞和支持。考取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后,他第一时间向陈老师报告好消息,陈立媛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开心。
时光荏苒,带不走点点滴滴暖暖的记忆。日子变了,地点变了,教室里的学生换了,不变的是讲台上的陈立媛和那份守望。“不愧对学生”,是她简单的追求和朴素的愿望。
有“个性”的学术风范诠释职业的忠诚
2013年,因论文入选,陈立媛老师应邀参加中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和“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规格很高,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出席座谈会,而研讨会与会人员大部分是特邀专家。陈立媛是我省唯一一位“以文参会”的个人作者,经历了学校推送,到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的层层评选。她撰写的《坚持调查研究与贯彻群众路线的统一——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时代意蕴及启示》一文,着力探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时代感。
去年,陈立媛作为唯一的思政课教师,在全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全文宣读论文。当时,正值新生入学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教学之际,按照主办单位要求,她利用空档时间四易其稿,正式发言的论文与征文的初稿相比,几乎是“面目全非”。9月3日全国放假,她早早坐到电脑前,等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出炉”,以便赶紧添加讲话最新内容和精神。
“严谨”和“认真”的背后,源自陈立媛对每一件事情“尽责”这一最朴素的初衷。
也是在去年,陈立媛参加全省高校“四进四信”专题教学辅导课大奖赛决赛,讲述“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她打算引入一张反映社会负面现象的图片,但却有片刻犹豫。如果是课堂教学,她肯定会选用这张图片,由此更能说明问题。可这是比赛,描述照片需要格外花些时间,涉及负面现象又要正本清源,而比赛又有严格时间限制,且有板书、结语等必要环节。可是看到台下有那么多同行现场观摩,她不再瞻前顾后,就像平时上课一样真实地表达。在现场点评环节,专家高度赞誉了她敢于触及社会真实、不人云亦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赛后,她发了一条微博,“全情投入的15分钟,甚至忘记了这是比赛。”
本月初,陈立媛为学校2016年度干部学习培训做专题辅导讲座。一个小时的时间,不仅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龙江重要讲话内容,还融会贯通了当前很多重点热点问题。由于信息量大,内容不断动态更新,为了使所讲内容了然于心,她把近300页的PPT讲稿打印出来,利用一切可能时间随时翻阅。在乘坐地铁去学校讲座的途中,她拿出讲稿翻看,引得周围乘客侧目。尽管这是一场可能只有一次“亮相”机会的讲座,她却依然如故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次讲座不仅将党情、国情、省情、校情紧密融合,还紧扣“推动转型发展 促进全面提升”的干部培训主题。这也是她一贯的“打法”,无论去哪儿讲座和做报告,都会首先了解对方需求,“因材施教”。
陈立媛曾到哈尔滨市道外区振江街道办事处,为基层社区举行“两学一做”专题讲座,并在其中列举了振江社区的几位文明典型人物。看到自己成为陈老师的“教材”,聆听讲座的“全国好人”、89岁退伍军人、“老先进”杜国生老人激动不已,没有想到陈老师的讲座如此“接地气”。
“听主持人介绍是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师,我就想‘开小差’,可陈老师开场几句话就吸引了我,两小时党课我一分钟也舍不得‘溜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对陈立媛的授课赞不绝口。
“她代表年轻学者的发言让我们眼前一亮。”省政治学会负责同志称赞道。“她是我们最年轻的特约研究员,但做事非常认真,无论是承担课题还是当评委,总是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省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如此评价她。
获得博士学位的十年间,陈立媛主讲了60多场校内外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以丰富的授课内容,谦逊亲和的态度,既凸显理论探寻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生动活泼、震撼人心的宣讲风格,博得一致好评。
笔者与她交流这些宣讲经历时,她并没有刻意渲染为此付出的心血与辛劳,只是淡淡一句,“我最珍惜的一份评价是——越讲越好了。”因为“越讲越好”,意味着她没有止步不前,没有自我懈怠。
陈立媛很喜欢“躬耕”一词,且对这个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弯下腰来,实际去做,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改进,才能见到真真切切的成效;不闲谈,不评论,不感慨,不坐等,不观望,尽自己努力能做多少做多少,以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做好每一件事,去逐渐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踏实,沉静,谦逊,内敛,坚持,已成为陈立媛的“名片”,其中闪耀着其作为师者的智慧与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