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环节,对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各高校都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研究在吸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工科专业办学实践为案例,从树立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和工程文化教育实践两方面对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
(一)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理念是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因此,也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大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如:“大工程观”、“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化”、“终身教育”、“国际化”等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的特点,还要强调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一种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工程文化教育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从事社会中某种职业的人才的专业教育。它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思维,激发自由探索精神,其目的是培养科学家。而高等工程教育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育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从技术、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虽然技术内容的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仍然有相当的非技术内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专业教育内涵狭窄的弊端,既“技术上狭窄 ”,又“狭窄于技术”:学机不懂电,学电不懂机,学热加工不懂冷加工,学流体不懂固体,工科学生不懂成本、经营、管理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工科专业人文教育工作弱化,工科学生缺少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大学功能的缺失,因为大学原本就是文化的基地,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人们把“工程文化”引入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工程文化教育”的概念。工程文化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而提倡工程文化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这样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宽阔的视野、一种科学的行为方式,可以说,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强调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目的,就是让工科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因为,人文底蕴和文化背景是工科学生更好地“做事”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6年出版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四个学会”,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做事”。工程技术人员在“做事”时,要既能够回答“会不会做”,即能否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问题,更能回答“该不该做”,即是否经济划算、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可以说,无论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还是“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相处”,都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人文底蕴越厚、文化背景越深,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就会越高,在学业上就越能开阔眼界,激发创新思维,就越有可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1.工程的内涵
根据有关资料,工程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把工程看成是一种学科。《辞海》(1989年版)对工程的解释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包括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二是把工程定义为一种活动或过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多种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过程[1]。三是把工程看成是实物:人工改造物质世界的建造活动的产物[2]。
2.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达 310种)。我们这里主要研究文化教育层面的文化。根据杨叔子的研究,作为文化教育层面上的“文化 ”应该是一个包括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体系。相应的工程文化也由具有工程特点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组成,工程文化各项内容的特点是:工程文化的知识具有一元性,思维具有逻辑性,方法具有实证性,原则具有求真性,精神是求真务实。
3.工程文化的内涵
综合有关对工程、科技、人文和专门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工程文化进行界定:一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一种专门文化[3],即由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学术规范、技术标准等构成的一系列知识和技术体系;二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师职业文化[4],即工程师在从事工程建设活动中体现的职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对工程和环境、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等;三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建造物“有形文化”及其蕴涵的历史、艺术等特质文化,亦可称为“产品文化”,是工程活动结果在人们生活中体现的物质文化。
总之,工程文化不仅包括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和外在物质实体,而且包括这个实体的建设、生产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人的技术、能力以及道德情感等因素,他不仅重视工程本身,更重视人与工程的关系以及人在工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体系。它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根据上述对工程文化的理论研究,高等工程教育层面的工程文化应具有三大要素:一是科学要素,即物质世界、物质产品及其蕴含的知识、规律、艺术审美价值等;二是实践要素,即人作用于物质世界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过程;三是人文要素,即人的道德、体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其中,实践要素是核心,科学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实践联系起来,科学知识的获得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
4.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工程文化教育是基于工程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二、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初步实践
长江师范学院自创办工程学科专业以来,在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了工程文化教育,并把它贯彻到办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在办学理念上融入工程文化教育内涵。
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发展规划中都体现了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我校的“学高身正,敬业自强”校训蕴涵了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学高身正”体现的是对做人、治学的基本要求,“学高”就是要追求科学真理,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和至高理想,“身正”就是要明辨是非善恶,修德正心,养成正直高尚的人格;“敬业自强”在哲学意义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现实层面上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工程教育的要求,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更广的意义上说,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化为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
2.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上充实人文学科和专业。
学院成立之初只有教育、艺术、管理等几个学科,为加强人文教育,学校成立了文新学院、乌江文化研究所等人文院所,并在相关院系增设经济、法律等专业,学科门类发展到工、管、理、文、艺术、教育、经济等7个。学科门类的增加改变了师范教育单科局面,使各学科互相融合支撑,通过提供丰富的人文科学课程,创造工科、文科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工程文化氛围。
- 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充实渗透工程学、工程伦理学内容。
学校将单纯的工程教育改变为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丰富内容的文化教育,注重学生养成“大工程”、“系统工程”
的思维观念。
4.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
在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中,让学生感受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
5.进行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目前,学校已建立了生命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传统产业涪陵榨菜文化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若干个工程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现了学科演化、专业发展、技术进步、业绩积累、精神传承的历史过程,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经常利用基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强烈感受到工程文化的熏陶,起到了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作用。
通过对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工程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把专业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知识体系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4]杨叔子,吴昌林,张福尼.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9.
[5]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