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九州平台(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试析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来源:2012年第5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9日    点击数:

一、什么是工程文化

(一)工程与文化

1.工程

工程是如何产生的?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建造出的产品结构简单或功能单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步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如建筑物、轮船、人造飞船等,但这些产品涉及各类学科与技术,需要许多人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时工程概念就产生了,并且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如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生物工程等。因此,就广义而言,工程就是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投入巨大人力、财力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就狭义而言,工程是以某种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应该说工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文化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大会上,其《宣言》指出,“文化是体现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还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人性的理性的生物”。

从以上对文化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在自然界生活中的反映,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与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大脑对实践的反映,来源于大脑对实践反映的加工;文化既要反映客观世界,又要反映精神世界。因此,工程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文化的展现,工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甚至可以说工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比如:中国的长城,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古代工程的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核:反映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反侵略、爱和平,反映古代中国人的创造力。

(二)工程文化

什么是工程文化?就是人们在自然界中通过认识与应用客观存在的规律,并将这个规律具体化或者叫物化,形成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来实现和满足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它是人类从事工程活动的记录,是工程历史发展的积淀。

工程文化是“工程”与“文化”的融合,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工程活动中所形成、反映、传承的文化现象。工程文化通过工程这个载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和演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工程文化的核心价值层、生态环境层、实践物质层。

  1. 核心价值层

核心价值层的价值观是工程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工程文化的本质,是人们辨别美与丑的镜子,就像不同的土壤能够培育出不同的富有特色的农作物一样,不同的文化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价值观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同样存在着共同性与差异性,它的共同性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它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文化的丰富多彩。

2.生态环境层

生态环境层就是工程文化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或空间,也就是在核心价值观的牵引下,形成和培育适合核心价值观成长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就像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阳光、空气、土壤一样,当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3.实践物质层

实践物质层就是通过实践形成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如服饰、电子产品的造型与功能、建筑物的外在构成、特色和布局等,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层的差异,使我们看到物质层所表现出来的实体具有差异,通过实体也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二、为什么要用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来发展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的社会活动,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由工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全面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性

工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师是从事这一活动的主体。因此,培养受教育者参与并亲自动手实践,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处置是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工程教育在本质上必须具有实践的特征。

(二)综合性

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与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并善于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工程人才,工程教育也必然具有综合的特征。

(三)价值性

工程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就是要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工程存在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这种价值是“正值”,还是“负值”,说到底,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它完全支配着工程的价值性。因此,工程教育就是要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践的人,这是工程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社会性

一方面,工程是一个群体活动,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所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工程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工程教育不能搞“空想主义”,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这样的工程教育才是有源之水。

从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来看,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培养人在工程技术学习、创造、利用中应当具有的知识、灵感、态度、责任等,核心是价值观的培育,而价值观的培育恰恰是工程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知道,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是解决“是什么”问题的,它所形成的认识体系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接近真理性,其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而人文恰恰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它为科学技术指明方向,即解决“该不该做”的问题。因此,工程教育既是工程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工程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高度的综合化,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出现,这种客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通识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精神与能力。要想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在工程教育中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突出人文精神。可以这么说,没有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应当用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来发展工程教育,它是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教育,是使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立体发展、目标统一的教育,是使自然、社会和个体和谐共处的教育。

三、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建设思考

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知识

知识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基础。知识是工程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工程文化,没有知识更谈不上创新。知识包罗万象,因此,在知识的传授上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不是原有狭隘的专业知识体系,而是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相汇通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和融合性,尤其是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基础科学知识、工程核心基础知识、工程高级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例如:工程与哲学、工程技术演进史、工程伦理学、工程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工程核心价值观等。由于文化受历史与地域的影响,所以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应注意中国传统工程文化的传授与剖析,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另外,还要注重不同文化生态环境的比较与思考,如中西文化的对比。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去汲取知识,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特别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二)思维

工程文化教育包含思维,思维是关键,是发动机,是创新之源。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可以思考;人与人之间也有所差异,是在于人的思维方式、品质有所不同,有些人拘泥于某些框框,而有些人就可以“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论语》中的“为政篇”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思维的作用。学了知识不去思考,知识就是死的;有了思维的知识,知识才是活的,才能发展、创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一句话:“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这里讲了不仅要思考,还要“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思考的东西是已有的规律、程序、方法,就不会产生批判性的思维,没有批判性的思维是不可能产生原始创新与突破的。当然,只思考而不善于学习,思维就没有了根基。实际上我们工程训练中心提出的“工程文化、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制造”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的“工程设计”也是跟思维的培养紧密联系的,我们的工程训练课程就体现了对思维培养的重视。因此,不管我们是在编写教学大纲、教材,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系统思维、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方法、载体去丰富、活跃、开拓学生的思维,并通过教学设计将思维训练具体化,通过具体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优秀的思维品质,比如,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设计思维训练,以各种学科竞赛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三)方法

何谓方法,即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作用十分重要,墨子的《法仪》篇中对此有比较好的解释:“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仿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也就是不管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方法,不巧者也能为之,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思维最后都要付诸实践,因此,方法就是根本,是通向实践的桥梁,一切都是通过方法来实现的。在我们的工程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把方法论用于课题设计,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方法的研究与设计,注重技能、操作和交流,要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彼此方法的联系。在方法的研究与设计上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思考。

(四)制度

制度是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一种规范,是一种行为约束。制度也是解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问题,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有了制度,就可以形成工程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工程才能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伤财,不害民。因此,在工程文化教育中,要重视制度的建设,例如:学习制度、评价制度、安全制度、学术制度等。不仅要完善制度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制度的执行力,否则,制度就是“虚物”。

(五)精神

精神是文化的灵魂。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人的精神来自于人对其对象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的体验和考量;人的精神是人们通过学习如何做人的知识以及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从而逐步内化为一种的德的素质,这种素质并非内生的,而是由外而内的。精神的产生也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这个特点让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由外而内对人们思想的渗透与引导。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精神,这正是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校整体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说要提高校园文化品质与格调,要建立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就是因为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同的环境,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熏陶、同化。张思德、王铁人、雷锋,尽管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所处的革命浩然正气的环境、集体主义精神充盈的环境、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陶冶着他们,也升华了他们,于是就形成了他们内在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打硬仗不怕苦的铁人精神、螺丝钉精神。因此,对大学来说,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教学中,无论是我们在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时,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想方设法去体现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强调责任观、价值观、全球观、和谐观、危机观等,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精神的魅力。比如,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果我们不搭建一个团队合作平台,就不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没有团队的合作就无法完成一个项目或课题。

(六)实践

实践是创新之根。孔子就是努力实践的倡导者,《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整个论语的孔子教育思想来看,这里的“习”就是指实践,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要经常加以实践,向实践学习,通过实践去理解、领悟,绝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读了书要经常去温习。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实践的认识也非常深刻:“躬行为启化之源。”躬行,就是亲身全力去实践;只有实践,才可能开启人类的人性与灵性;只有实践,学的东西、思的东西才能真正记住了、领悟了,行之而化,人性与灵性才可以升华,人就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改变和转化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过,实践是检验人们的思维是不是真理的标准。思考的东西不去实践,就是空想主义,就不知道它的真理性。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是“假创新”。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计时,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应统一考虑、系统设计、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从验证性的实践逐步增加启发性的、综合性的、创意性的实践。例如,实验应增加综合性的、创意性的,注意关联性;课程设计应增加或加重方案设计;毕业设计应紧密联系生产、联系社会,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某些人类及社会重大问题的角度去选择实践课题,比如,对电类的学生,可以启发他们在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社会问题上如何通过电类技术去解决,尽管每个学生做的只是大问题中的细微部分,但对他们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实践环节的设置要留有足够高的要求、足够多的内容、足够好的方法、足够宽的余地给优秀学生主动地发挥个性,去活动、去完成、去创造,这样才能促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发展其个性,开阔其视野。另外,我们不仅要注重实践的过程,也要重视实践最终物化的产品。实物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实物可以让人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是否拥有科学的方法,是否体现人文的精神,所以要鼓励学生将所设计的东西做出来。想一想,如果我们将历年学生在实践比赛中所做的优秀作品给大家集中展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视觉震撼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叔子.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8,( 9):6~7.

[2]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78~79.

[3]张波.工程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高等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高等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